|
東南網5月16日報道(福建日報記者 王夢嫻 通訊員 甘葉斌) 古樸的老宅錯落有致,村莊的藝術空間延至西溪兩岸,孩童在小河邊嬉戲,游客在咖啡館里談笑風生……在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,憑借著清新的風光和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,每年吸引超過20萬游客前來“打卡”。 村莊的火熱人氣,與“新村民”的到來密不可分。藝術家林正碌正是“新村民”之一。以他為首的文創團隊,在屏南縣引進人才政策的支持下,在龍潭村率先探索以文創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。如今,龍潭、四坪兩村有“新村民”100多人,龍潭村回流村民300多人。 小山村何以引來有為的“新村民”?屏南創新實踐,著力“三引三創”?!叭?,即創新人才政策引進“高人”,改善創業環境引回“親人”,構建新型社區引來“新人”。 “來考察時,我就對龍潭古村落的自然生態和政府提供的人才政策印象很深?!弊鳛樽钤缫慌鷣睚執洞鍎摌I的“新村民”,胡文亮對幾年前來龍潭村實地考察的情景記憶猶新,這也是他當初下定決心來此創業的重要原因。 人才引得來,還要留得住。2018年10月,“新村民”領到了公安部門頒發的居住證,享受和當地居民一樣的醫保、社保、孩子就學等待遇,這是福建省第一次為鄉村“移民”頒發居住證;2021年10月,龍潭村、四坪村共有6位“新村民”分別當選新一屆“新村民”代表;2021年11月,龍潭村的“新村民”曾偉和四坪村的“新村民”蘇僑川通過選舉正式當選為“新村民”專職副主任。 “感覺自己真正屬于這個村子,肩上的擔子更重了?!痹鴤?017年7月來到龍潭村從事書店和文創產品經營,除了經營自己的事業以外,他也時刻關注和留意村子的發展。當選“新村民”專職副主任之后,他日常負責人才引進、項目招商、文創設計等工作。 “現在是以‘當家人’的身份去考慮問題了?!痹鴤フf,他將和文創團隊整合現有資源和項目,科學規劃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。 沿著鵝卵石鋪就的村道,走進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,村居依山沿溪構筑,一派怡然靜謐的古村風光。 “修建了步行棧道、農特產品展示館,整治了環境衛生,進行了雨廊沿岸夜景亮化……”漈下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甘南芳講述著村里今年的變化。 漈下村的變化,得益于農村“六大員”整合。2021年以來,屏南縣以村“兩委”換屆選舉為契機,全面開展農村“六大員”整合,按照“一人多崗、一崗多職,同類歸并、減員增效”的總體要求,對工作職能相近、人選條件要求基本一致的崗位實行同類歸并,減少崗位職數配備,有效破解了農村“六大員”隊伍整體服務水平不高、薪資待遇低的問題。 “以前我擔任村文書,每個月工資只有600元。整合后,我除了擔任村文書外,還兼任生態護林員、村級農民技術員、綜治管理員等職務,月工資有1795元,干勁更足了?!睗T下村村文書甘代璋說。 通過整合,屏南“六大員”崗位由原來分散的20多個“小崗”,整合成5至9個“大崗”,全縣“六大員”人數從原來的2970人縮減至1083人。 “村里最多的時候有26個崗位,因為崗位職能相近,大家時常推諉,無法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?!逼脸青l前汾溪村黨支部書記鄭迪春對此也感觸頗深。 崗位整合后,26個崗位合并為4個,大家分工明確,工作也更有條理。鄭迪春騰出了更多時間在外奔忙,為村里謀劃一些大項目。 為有效盤活社會各領域人才資源,屏南縣秉持“實用即人才”理念,創新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用才機制,不唯學歷、不唯職稱、不唯資歷,面向社會各界公開發布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招募令。面對來自各行各業、五湖四海的優秀人才報名申請,堅持精選特聘,經過組織研判、集體研究、雙向選擇、公開公示等環節予以確定聘用,并突出供需匹配,為指導員精準對接項目71個,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和優勢。 “去年,村里接待全國各地學者、調研團隊、各行業人員20萬人次?!倍ㄏ蚍账钠捍宓泥l村振興特聘指導員、屏南鄉村振興研究院秘書長王金妹說,在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的推動下,四坪村借助鄉村振興研究院陣地,組織開展鄉村振興大講堂、沙龍、研修班、碩博研習營等活動,吸引全國各領域專家、青年學者關注并參與村莊建設。 |